• 首页
  • 时政
  • 视频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法治
  • 文旅
  • 体育
  • 教育
  • 健康
  • 国际
  • 军事
  • 报刊
  • 娱乐圈
  • 大湾区
  • 组织架构
  • 记者查询
끠
  • 时政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法治

  • 文旅

  • 体育

  • 教育

  • 健康

  • 国际

  • 军事

  • 报刊

  • 娱乐圈

首页  ꄲ  大湾区  ꄲ  大湾区文化体育中心首赛省超明天开波

大湾区文化体育中心首赛省超明天开波

 

中国环球卫视广东讯:(记者 张兆伟 陆丽萍)

   “建区20年,南沙终于有了自己的综合体育场!”盛夏的南沙,即将随着“省超”的开赛,为十五运提前点燃出全民运动的绿茵热浪。

   8月23日,万众期待的广东省足球超级联赛正赛,将在位于广州南沙的大湾区文化体育中心开波,揭幕战由东道主南沙湾区青年队迎战吴川青年队。

   届时,100余所高校学子组成的“青春方阵”应援,无人机送彩蛋,现场抽大奖送好礼,岭南非遗表演、地道体育市集等精心布置,将绿茵场上的热浪与球迷的激情推向高潮,共同打造一场“体育+” 运动盛宴。

   从顶层设计的战略定力到青训体系的沃土深耕,从职业版图的“甲级”品牌驱动到“全民足球”的蓬勃脉动,连同遍布城乡的球场与流淌在街巷间的足球热情……

   足球,在南沙从来不是简单的体育项目,它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一张闪亮名片。“深度”与“广度”共同铸就了南沙的独特体育品格,在广州足球版图中,正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草根赛事迈向现象级IP,广州“南甲”如何蹚出繁荣群众体育新路径?

                        

                设施强基,镇街筑根

                织密湾区“绿茵网”

   在南沙,足球不止于比赛,它成为一种深入城市肌理的生活方式。

   从横沥市民体育公园里的“名校对决”到大湾区文化体育中心的“国际对话”,南沙123块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足球场,正将整座城市变成一座没有边界的足球乐园。

   漫步在广州市优联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最吸睛的便是倚傍南沙明珠湾的天然草足球场。这里不仅是学校日常体育教学的“户外课堂”,更曾承办AFL澳式足球华南联赛等多场高规格赛事,不久前举办的2025“百年名校杯”足球赛,来自全国16个城市近400名教练队员在地“过招”。广州外国语学校足球场曾承办第一届南沙甲级联赛。

   横沥市民体育公园足球场,位于灵山岛尖5公里处,2024年,横沥镇通过盘活1.72万平方米闲置土地,打造这处近千座看台的十一人制标准足球场。时年12月足球场揭牌,同步上演2024年南沙区男子足球甲级联赛决赛。

   “我的联赛 我的NAN甲!”那一晚,球迷的欢呼声在终场哨响后久久回荡。“南沙的足球氛围特别棒,球迷朋友们非常热情,场地设施很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赛后,前国家男足队长马明宇这样评价这片绿茵场。

   而在万顷沙镇二十一涌,另一座“足球地标”正焕发新生。作为南沙建区20年首座大型现代化综合体育场,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总高度约63.8米,地上5层,可容纳6万人同时观赛。

置身足球场内,一个跨度约150米、高度约21米的大开口瞬间攫取视线——透过这扇“海景之窗”,伶仃洋的碧波万顷与深圳前海、深中通道的雄姿同框入画。

蓝白座椅如浪花翻涌,蓝色跑道似潮汐延伸,观众不仅能欣赏精彩赛事,还能在光影交错间 “边看比赛边看海”。

   不难发现,南沙的专业足球基础设施正形成战略布局:一个拥有大型赛事承办能力的主力馆,与数个镇街、学校专业馆形成联动和互补,共同为国际足联A级赛事提供标准的专业场地保障。

   “为推进足球及体育高质量发展,南沙完成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鉴于发展速度快、人口增长快的现状,去年以来加大了足球场建设力度。”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吴家亮表示。

   他介绍,已投资建设横沥市民体育公园足球场和龙穴岛场地,今年再在榄核镇、中心城区公共区域等建设5片足球场,这些球场有的位于楼宇楼顶,有的地处商圈中心,极大地便利了全区群众踢球。

 

                  职业驱动,赛制升级

                   激活赛事新动能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南沙足球经历了30年,背后是球员与球队的并肩向前。

今年南沙组成的湾区青年队,首次报名参加“省超”并杀入决赛。这支荣誉球队的主力队员,来自只有1900名户籍人口的南沙街东瓜宇村。

   上世纪90年代,南沙足球赛事大多在旧镇一带举办,每逢大赛,东瓜宇村民便自发为喜爱的球队呐喊助威。1994年,朱佳源刚复员回乡,在村委分管村内文体工作,开始筹备成立东瓜宇村足球队。

   1994年至2007年的13年间,由于缺乏专业场地、科学训练与大赛经验,东瓜宇队常年在南沙区联赛的5-8名间徘徊。尽管如此,热爱足球的东瓜宇村民却始终坚定地支持球队,只要有东瓜宇队的赛事,都会开着两台校车前往旧镇观赛。

   国家级新区获批后,南沙体育基础设施和训练保障水平跨越式提升。10年前,东瓜宇村三名队员进入广州城足球俱乐部等中超球队的青年梯队,走上职业化道路,也鼓舞更多年轻队员走向职业化发展道路。

   “5岁的时候,爸爸开始带我踢球,后来参加村每周两场的儿童足球赛被教练挖掘,让我从儿童队到青年队,一直跟着训练。”湾区青年队年龄最小的谭乐恒,年仅16岁,对足球的热爱让他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广东省实验中学。

   从业余迈向专业,得益于长年训练中产生的默契,“从小踢到大,大家配合起来很完美,在学校踢球则可以接触到新的理念。”

   另一位闪耀的“新星”——郑扬,担任左边锋的他在今年“省超”小组赛上进了两个球,是球队的“功臣”,获得2024年南沙区男子足球甲级联最佳射手奖。

   樊伟勤是湾区青年队队长,在他加入球队前,东瓜宇村队在南沙还是一直中游的队伍,依靠“老带新”的发展模式,如今的东瓜宇队汇聚了三代足球人,球员年龄最低14岁,最高55岁,新生代球员不断涌现,逐渐接过“老将”手中的接力棒,让该村球队连续两年蝉联南沙区男子足球联赛的冠军。

   2024年,南沙足球迎来全面革新。年度男子足球联赛实行规范的甲、乙级升降级制度,采用国际足联最新《足球竞赛规则》和《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

   这一届的赛事,乙级联赛采用8人制小组循环赛+单淘汰赛,甲级联赛则为11人制单循环积分赛,乙级冠亚军将晋级甲级,与顶尖球队一决高下。

   在樊伟勤内心,南甲联赛冠军让他毕生难忘,“当时对方请了职业球员参赛,我们被压着打,但最后我们以弱胜强,夺得了比赛的冠军。”

 

                   青训引领,全民参与

                    催生城市新活力

   南沙足球的崛起,离不开青训体系的滋养。

   “我一直都在南沙的校园足球青训体系中,从未间断过足球运动。”在2025年“百年名校杯”足球赛场担任裁判的许振成,便是青训亲历者一员。

   从南沙小学到南沙一中,再到麒麟中学,在专业导师指引下,许振成足球技艺逐年提升,大学期间在村、社区开展公益足球青训项目,毕业后又考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附属南沙珠江学校(以下简称“珠江学校”),开始从事青训、裁判工作。

   “我们学校是南沙青少年业余体校的网点学校,又是九年一贯制,形成了珠江特色的足球‘传帮带’通道,通过社区、学校、社会多种方式推动足球发展。”

   在东涌镇鱼窝头中学,是广州市校园足球布局学校,曾多次获番禺、南沙区比赛冠军,南沙湾区青年足球队彭弈弘、钟永鹏均毕业于该校。

   而今,南沙校园足球正形成“小学萌芽、中学发展、高中输送人才”的完整梯队。

许振成回忆,刚到珠江街时,踢球的孩子并不多,但在政府支持下,通过开展青训等方式,以学校为辐射点,带动周边9所学校开展足球教学。

   目前,珠江学校足球专任体育教师共3名,在编两个C级教练员,开展每周每班一节足球专项运动特色课程,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校园之外,发挥名师带动效应,南沙聘任国脚林良铭为“足球推广大使”,成立区楚良足球工作室,给予青少年足球教学训练更多专业支持。

   发动社会组织力量,南沙区业余体校创新“无围墙”体校模式,打破传统“三集中”式业余体校的体制、政策和区域壁垒,以九比小学、榄核二中、广二师珠江学校等 9 所足球网点学校为基础,实现办学办训资源共享;

   2020年成立的南沙区青训中心,已组建2013至2018六个年龄段的梯队,各年龄段精英梯队发展势头良好。广州市足球协会区级青训中心(南沙区)已揭牌运营。

   团结民间球迷资源,以“一个区域总会,多个镇街分会”为发展模式,长期组织业余草根足球活动,培育了繁星体育、恒健体育、1997青训营、明日星训练营、铄克体育青训营等逾20家青训机构,举办足球文化节、球星见面会等线下互动活动,吸引包括资深球迷和普通市民在内的广泛参与。

   足球运动氛围浓厚,“足球小将”日渐增多。数据显示,全区现有足球项目注册运动员987人,其中区队在训运动员167人,足球青少年人口注册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许振成描述了一个“超燃”场面,“进行锦标赛集训选拔时,人满为患,特别是小年龄段,11人场都不够用,超过五百人参加选拔。”

   进击的足球,正让南沙这座年轻的城市,成为活力有为的“筑梦人”。

 

      编审:白七烨

  值班:农晨

 

2025-08-23 00:41
ꄴ前一个: 无
ꄲ后一个: 无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网  中国新闻网  中青年网  中国军网  中国经济网  环球网  中青在新  党建网  人民论坛网  中国警察网  中国法院网  法制网  正义网  人民旗帜网  中国日报网  海外网  央广网  理论网  光明网  半月谈网  中工网  求是网  新浪  搜狐  凤凰  腾讯

 

版权所有 © 中国环球卫视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