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视频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法治
  • 文旅
  • 体育
  • 教育
  • 健康
  • 国际
  • 军事
  • 报刊
  • 娱乐圈
  • 大湾区
  • 组织架构
  • 记者查询
끠
  • 时政

  • 财经

  • 科技

  • 社会

  • 法治

  • 文旅

  • 体育

  • 教育

  • 健康

  • 国际

  • 军事

  • 报刊

  • 娱乐圈

首页  ꄲ  社会  ꄲ  电信流量截留疑云:霸王条款肆虐,监管失语谁来破局?

电信流量截留疑云:霸王条款肆虐,监管失语谁来破局?

 

环球卫视新闻中心:

   当消费者为节省每一寸流量精打细算时,电信运营商却在后台悄然划走用户付费购买的数字资产;当用户拿起电话寻求公道,得到的却是"行业都这样"的傲慢回应;当维权者试图向监管部门求助,所谓的服务热线竟成不通人性的语音迷宫——这不是虚构的维权困境,而是当下通信服务市场消费者权益被漠视的真实写照。

                      

 

流量账成糊涂账:付费资产为何"蒸发"?

 

            消费者的遭遇堪称一场数字时代的"明抢"。二三月额外购买的流量是真金白银的支出,五月结余的50多兆被允诺转至六月,六月通过极致节省换来110多兆剩余,转至七月时却硬生生"瘦身"50多兆。面对质疑,1274号话务员给出的解释荒诞不经:被扣的50多兆是五月结余,而六月套餐内仅60兆可转。

 

   这一说法的荒谬之处显而易见:用户明确优先使用五月流量,六月仅消耗20兆套餐内流量,剩余部分均为付费购买。电信方面既无法证明流量使用顺序,又不能否认这是用户的付费资产,却以一句"规定如此"强行截留。更讽刺的是,当用户反问"流量不足时能否免费获赠",得到的答案斩钉截铁——"不能"。这种"只进不出"的单向规则,本质上就是将用户付费购买的使用权异化为运营商的处置权,与拦路抢劫何异?

 

行业潜规则成"免罪金牌"?监管缺位酿民怨

 

   更令人愤怒的是后续回应。客服以"电信、联通、移动都这样规定"为由拒绝申诉,将行业集体违规包装成"合理规则"。当被问及监管归属时,客服全程沉默,这种对监管主体的刻意回避,暴露了企业对自身行为合法性的底气不足。

 

   消费者辗转得知工信部为监管部门,拨打12381却发现无人工服务,这个本应守护消费者权益的热线沦为摆设。监管渠道的阻塞,使得企业的霸王条款失去了最基本的约束。当"店大欺客"成为行业常态,当监管电话"看得见却摸不着",普通用户尤其是农民群体,只能在信息不对称的困境中被迫接受盘剥。

 

破除垄断霸权刻不容缓:还利于民需真动作

 

   电信流量关乎亿万群众的日常生计,尤其是农民群体,每一分流量支出都牵动着家庭预算。运营商利用技术优势和规则制定权,将付费流量变成"过期作废"的消耗品,本质上是垄断地位下的霸权行径。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公平交易"的基本原则,更在透支公众对基础服务行业的信任。

 

   国家必须明确监管责任,让12381等热线真正"热"起来,打通维权"最后一公里";更要对通信行业开展专项整治,彻底清理"流量过期作废""付费流量不得结转"等霸王条款,将用户对自有资产的处置权还给用户。唯有如此,才能让"减轻农民负担"不是一句空话,才能让公平正义在数字时代落地生根。

 

   通信服务不是垄断企业的自留地,而是关乎民生的公共事业。当流量成为必需品,保障用户对付费流量的合法权益,既是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更是企业应有的底线担当。这场针对霸王条款的整治,不能再等了。

编辑:白七烨

2025-07-11 09:43
ꄴ前一个: 无
ꄲ后一个: 无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网  中国新闻网  中青年网  中国军网  中国经济网  环球网  中青在新  党建网  人民论坛网  中国警察网  中国法院网  法制网  正义网  人民旗帜网  中国日报网  海外网  央广网  理论网  光明网  半月谈网  中工网  求是网  新浪  搜狐  凤凰  腾讯

 

版权所有 © 中国环球卫视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