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人满为患的深层拷问:食品安全治理失灵与社会信任危机
环球卫视新闻中心:
在全国三甲医院持续上演的"人满为患"现象,已不仅是医疗资源紧张的表象呈现,更暴露出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记者通过多地暗访调查发现,食品安全领域的乱象丛生与监管部门的效能缺失,正以隐秘而持久的方式侵蚀着民众健康防线,这场关乎生命安全的危机背后,折射出制度执行与权力监督的深层困境。
一、医疗超载背后的系统性困局
当前医院超负荷运转呈现出结构性矛盾。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缩短至8.2天,但病床使用率仍高达95%以上。在某东部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消化内科日均接诊量超500人次,其中因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就诊的患者占比达30%。这种医疗资源的挤兑现象,实质是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变迁与公共卫生风险交织的结果。
老龄化浪潮带来慢性病管理的巨大压力,我国65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已达65%,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长期占用大量医疗资源。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共同构成医疗需求的持续增长。值得警惕的是,食品安全隐患正在成为推高医疗负担的重要变量。
二、食品安全乱象的生存土壤
记者在华北、华南等多地暗访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已渗透至餐饮行业毛细血管。在某二线城市的美食城,后厨监控画面显示,蘑菇、豆芽等蔬菜直接从塑料袋取出后便进行加工,未经过任何清洗环节;部分餐饮企业甚至将过期食材重新包装后继续使用。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食品抽检不合格案例中,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占比超60%,而这些隐患直接威胁消费者健康。
更令人忧虑的是食品产业链的系统性风险。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中,非法添加、虚假标注、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屡禁不止。某知名食品企业被曝使用工业明胶制作果冻,此类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健康,更加剧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
三、监管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现行监管体系暴露出多重制度性短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多个部门,"九龙治水"的格局导致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频发。某地曾出现多部门对同一家违规企业重复检查却未能发现问题的怪象,暴露出监管资源的低效配置。
权力寻租现象更是严重侵蚀监管公信力。最高人民检察院披露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查处的食品安全领域职务犯罪案件中,80%涉及监管人员收受贿赂、玩忽职守。在某食品加工黑作坊案件中,监管人员长期收受企业"好处费",对其违法行为视而不见,直至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才东窗事发。这种公权力的异化,使得食品安全防线形同虚设。
四、立法升格的现实紧迫性
尽管我国已建立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但现有法律的惩戒力度与违法收益严重失衡。《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最高罚款金额,相对于违法企业的巨额利润而言,难以形成有效震慑。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欧盟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可处以企业全球营业额10%的罚款,这种严苛的法律规制显著提升了违法成本。
将食品安全纳入刑法调整范畴,已成为破解治理困局的关键。法学界普遍认为,通过刑事立法明确食品犯罪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标准,能够形成"行政处罚-刑事追责"的完整链条。对故意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应当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对监管失职渎职行为,需建立更严格的刑事责任追究机制。
医院走廊里的病床、急诊室彻夜不息的灯光,这些场景不仅是医疗系统的警报,更是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警示。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治,需要突破部门利益藩篱,构建权责清晰的监管体系;需要以刑法的刚性约束,重塑市场主体的行为边界;更需要重建公众对公共管理的信任。这场关乎生命健康的攻坚战,考验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色,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推进改革,才能守护好民众"舌尖上的安全",为健康中国筑牢制度根基。
编辑;白七烨
值班:蓝祖胜